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 >>正文

省教育厅副厅长刁玉华在2018年全省电化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8年03月28日 来源:bet55365  点击: 1250 次

 

迎接新挑战  展现新作为

努力开创全省电教工作新局面

同志们:

刚才,四十七中等五个单位作了经验文流,感到大家做了很多工作,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推动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昨天,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对我省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出了整体部署,今天,我们接着召开全省电教工作会议,主要是对全省电化教育及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具体部署,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总结回顾电化教育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电教系统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着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真抓实干、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突出。

(一)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三通两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五年来,全省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上升到90%,多媒体教室比例增加到76%,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增长到360多万个,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二是数字教材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印发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教材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文件明确了中小学数字教材适用范围、教材分类、建设目标和技术标准。数字教材应用正在实现PC客户端、移动客户端、光盘等多种应用支撑的新格局。数字教材应用与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省数字教材平台注册学生数超过300万人,教师60余万人,使用效果逐步显现。三是资源建设取得新进展。组织开发河南历史地理博览等特色资源450余节,整合同步课堂5800余节、汇聚“一师一优课”活动优课视频2200余节,更新推送教育资讯5000余条。启动实施了百所“家园共育”示范幼儿园项目,汇聚大批学前教育数字资源和亲子活动案例,幼教资源建设得到加强。“高中网络直播课程平台”“创客教育平台”“数字教材应用平台”等多种特色应用也陆续上线,省资源平台呈现出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发展态势。

各地在平台资源建设上也取得了有效突破。如洛阳市“洛教云”平台在学校的广泛应用,成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试点示范地区;沁阳市推进区域内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入选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案例;鹤壁市积极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5月份,全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应用交流会在鹤壁召开。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呈现新气象

一是一师一优课活动再获好成绩。2017年,各级行政、电教、教研部门协同配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我省共计有23.9万名教师参加晒课,共晒出47.6万节课,获得部级优课721节。各项数据均较前两届活动有明显提高,参与教师数、晒课数连续3年国内领先。二是竞赛评比活动取得好名次。组织开展第十八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奖数量及获奖等级上均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组织开展2017年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评选活动,3名特等奖荣誉获得者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组织开展第二十一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暨第三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大赛,获奖作品数量创造了我省参加此项活动的历史最好成绩。各项赛事由单纯的竞赛活动向促应用转变,已经成为促进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有效抓手。三是网络课程建设打开好局面。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网络课程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有关问题的通知》,成立了网络课程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对“三个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课堂)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进行了细化,下发了《关于开展网络课程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方案》。组织召开了全省网络课程建设推进会。完成了河南省在线教育平台升级项目招标工作,平台初步实现了省级监管、地市部署、学校应用的良好态势。成立了河南省普通高中网络课程联盟,召开了河南省普通高中网络课程联盟第一届第一次理事会议。四是创客教育形成好开端。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创客教育的通知》,以建设100所河南省中小学创客教育示范学校为抓手,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特色兼顾”的原则全面推进创客教育工作。建立了我省创客教育专家团队,开展了深度培训,省创客办专家库专家储备已经达100多人。各地也纷纷行动,大胆实践,涌现出不少先进典型。如郑州市坚持办好教育博客,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智慧教育发展;濮阳市积极探索电子书包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焦作市尝试通过“网络和录播设备”向农村偏远小学推送“专递课堂”,形成城区学校定期向农村教学点同步上课常态化应用;许昌市依托许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展“微课大赛”“融合课大赛”活动,补充了资源库微课资源。

(三)电教教研工作取得新成果

以应用研究为主导,学科融合为核心,提高电教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创新模式,破解难题。省电教馆联合省教科院,成功设立“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电化教育专项课题”,实现了全省教育信息化研究工作新突破。2017年度电化教育专项课题100项,其中重大课题20项,重点课题80项,课题资助经费由省里统筹安排,通过电教课题研究,积极推动各地各校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二是建立联盟,凝聚合力。本着“加强地市联接,强化教研力量”的初衷,联合地市电教部门形成全省电教研究联盟,得到了广泛响应。三是重视数据,加强研究。《河南省基础教育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组建申请报告》获得省发改委批准,“基础教育大数据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研究工作全面启动。

2017年,各地在电教研究方面也积极探索,研究水平明显提高,如鹤壁市遴选40所学校分别代表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开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策略研究》,使城乡不同类型的学校,能够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焦作市二十三中翻转课堂已成常规教学模式,丰泽园小学开展以学生计算机教室为学习终端的“课内翻转”课堂教学实验。

(四)信息技术培训取得新成绩

一是组织做好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组织中小学、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教师500余人分批参加了全国14个培训基地的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二是做好高中教师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遴选出华东师范大学等7个教育部认定的网络远程培训单位承担培训任务,完成了九万多名高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三是组织开展各种专项培训。举办了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资讯通讯员专项培训;举办了网络与信息安全专题培训;举办了中小学创客教育师资培训;举办了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开题培训。通过一系列专项培训的开展,从不同方面提升了全省教育信息化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信息化素养。各地也积极开展培训,着力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如三门峡市开展三级培训,邀请专家对350名校长、1500名教师、20名电教中心主任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专门培训。

(五)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呈现新亮点

一是做好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工作。教育部专家组对我省2012年国家信息化试点项目省级验收为优秀的河南省实验小学等6家单位进行复核。经过实地查看,专家组一致认为各单位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形成了一系列常态化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教育部将对6家试点单位的案例汇编出版,向全国推广介绍经验。二是做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试点工作。组织召开了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试点中期评估工作座谈会,对26个项目试点单位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成效及存在问题,针对应用试点项目进展情况,分地区分类别进行了梳理,有效推动了省级试点工作的进展。三是做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工作。组织实验校项目负责人参加“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项目”培训,全省共计有三批9所职业院校被教育部确定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六)教育电视工作形成新思路

一是教育电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积极寻求上级支持,强化了与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寻求媒体融合,向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变。二是因地适宜,突出办台特色。鼓励各台积极上传报送当地教育新闻资讯、影视资料,努力把教育台办成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广义教育媒体。三是办台质量不断提升,严格三审制,突出正确导向,全省集中免费供片,全省教育新闻联播成为常态。教育电视台节目质量进一步提高,如平顶山教育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马年马街》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全国电视纪录片推选活动一等奖。

(七)党风廉政建设得到新加强

2017年,全省电教系统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贯彻落实“两个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电教事业发展等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制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把任务分解到人、落实到岗。充分利用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微信平台、宣传栏等渠道,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宣传,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电化教育工作战线全体同仁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为电化教育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一是认识不到位。部分地市和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仍不到位、思想观念滞后,工作机构不全、投入严重不足、推进力度不够。一些地方和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路还不够清晰,还缺乏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标准不一”与“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二是机制不健全。系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相应支撑与服务体系远未成熟和完善。缺少统一标准,造成“信息孤岛”。各地、各校纷纷建立自己的平台、系统,缺乏资源开放意识,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各种平台、资源之间无法进行信息的有效沟通,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造成重复投资、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三是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不同类型教育之间工作发展不平衡,边远、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截止2017年底,全省接入互联网的中小学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排第25位,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的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6个百分点,排第30位,已明显滞后于全国大部分省市。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至今仍未接通互联网,拖了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后腿。四是应用不到位。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硬件而轻软件、重装备而轻应用、重投入而轻管理等现象。仍有部分地方、学校、单位依然以建设为主,没有真正理解教育信息化主要在“应用”的核心理念,也没有深度挖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全省总体来看,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浅层次阶段,课堂运用展示多、探究少,仅仅满足教学中较简单的内容展示性需求。一些学校的教学组织模式陈旧,教学方式、方法生搬硬套,一些课堂成了学生“看”一堂课,以新的灌输方式穿新鞋,走老路,缺乏师生交互,缺乏学生探究,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更为可惜的是,由于应用推广不到位,在有的学校,甚至不了解国家、省级平台免费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上述问题已经成为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短板,严重制约了中小学信息化应用的推广普及。

二、开阔视野,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既给电化教育带来挑战,也赋予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一)要认清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变化,迎接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教育信息化正在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教育信息化2.0,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如果说教育信息化1.0是引入外部变量的话,那么,2.0就是要把这些外生变量转化成内生变量。全省教育战线尤其是电教系统,都要成为教育信息化2.0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共同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

(二)要认清河南教育肩负的新使命,迎接建设教育强省艰巨任务的新挑战

省委十届四次、五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两会”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的总目标,我们还要看到,打好“四张牌”,推进“三区一群”建设,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我省城镇化带来的城区学校压力过大、城镇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空心化等“城镇挤、农村弱”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制约了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如何利用信息化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如何把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建立人力资源强省需要我们教育信息化工作者深入研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三)要关注信息技术的新趋向,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新挑战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新技术的整合正在推动教育形态和学校形态的深刻变革。例如,3D打印能让化学教学中复杂、抽象的分子结构变得具体和形象;虚拟现实带学生进入一个身临其境的替代世界中,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大数据让我们能够读懂学生的学习行为;移动互联技术打破了学习的边界。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变革已经不仅仅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的浅层次应用,而是带来了一场包含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师能力等全要素的深层变革。教育部日前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划入新课标,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数学等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全省电教工作者要密切关注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强学习,增强能力,主动做好迎接新科技革命时代的新挑战。

(四)要研究教育工作面临的新矛盾,迎接人民群众新期盼的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有学上”“有书读”到“上好学”“读好书”已经成为河南人民对美好教育的主要诉求。习总书记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且总书记把“期盼更好的教育”摆在人民对美好生活“十大期盼”的第一位,充分显示教育是民生之首。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我们要清醒认识、正确面对,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应用导向、服务导向,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和措施,探索有效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新方法、新路径。

三、突出重点,真抓实干,扎实做好2018年电教工作

(一)抓重点,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2018年,教育部将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深化应用和素养提升为核心,通过实施“八大行动”,在“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目标和应用水平,力争实现“三全两高一大”(三全: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着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提高广大师生信息化素养;一大: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实现“三个转变”(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探索建立“三个模式”(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把握重点,以实施我省“三大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一要实施“中小学校校园网络全覆盖工程”。接入带宽以满足不同规模学校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原则,要改变过去各校独立建网、缺人少钱、运维困难的局面,树立互联网时代“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新理念。要研究、制定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新标准,积极推广“教育部门统筹规划,分区域招标;运营商参与建设,负责运维;政府购买服务,根据学校评价付费”的校园网络建设新模式。2018年底实现所有中小学校(含教学点)接入宽带网络,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教室占教室总数的比例达到90%以上,基本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任务,提升全省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要实施“数字教材应用普及工程”。以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小学数字教材服务平台为支撑,实施“数字教材应用普及工程”。中小学教师注册使用率,2018年达到80%,学生达到60%,教材覆盖率达到98%。努力提升数字教材和其它数字资源的课堂使用率,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全面促进“优质资源班班通”,提升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要实施“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制定我省资源平台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互联互通、用户统一、共治共享、协同服务、内容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国一体系、资源体系通、一人一空间、应用促教学”。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提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促应用,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能力

要提高应用频率,将“个别用、偶尔用、表演用”变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实现从少数人应用到广大师生普遍应用,从课外应用到课堂教学主战场应用,从展示性应用到日常性教学应用,逐步形成普惠效应。一是坚持应用驱动,继续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引导活动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提升广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合网上“晒课”和“优课”推荐,组织广大中小学教师看优课学优课,推动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二是引导各地因地而异、因校而异地做好“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工作,通过试点、比赛等多种形式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应用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选拔网络名师队伍,培训年轻教师,大力推广“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三是以推进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主要目标,以网络学习为基本途径,通过河南省在线教育平台和河南普通高中网络课程平台,将优质的课程、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全省覆盖,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落地提供更加便捷的手段,为信息化教育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供多种形式。

(三)增供给,着力提升优质资源汇聚和开发能力

按照“基础性资源靠政策、个性化资源靠市场”的原则,发挥好教育内部外部两个资源生成主体作用,综合利用购买、引进、汇聚、联盟分享等方式,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注重在应用中生产资源和在数据中生成资源,面向新时代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宣传和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互动、开放、共享、规范为主要特征的资源观,为学校和师生提供优质、适用、体系化的资源应用服务。

(四)上水平,有效提升电化教育研究能力

一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导,学科融合为核心,探索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变革、实现深度融合、促进均衡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教学组织模式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等教育教学新模式中的应用。深入研究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应用模式,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好方法、好课例、好经验。二要推动典型示范。积极实施中央电教馆提出的“百区千校万课信息化示范工程”,从区域、学校和课堂教学等不同层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创新实践,引导各地和学校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三要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示范引领工程”,支持全省创建10个教育信息化示范县(市、区)、100个智慧校园示范校、1000个示范性中小学数字校园,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典型案例。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业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相融合,探索通过“分解”和“重构”的方式,逐步实现难点不难,重点突破。

(五)重培训,持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要继续深入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工作, 创新方法,注重实效,以培促用,重点围绕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学习指导等活动,促进教师依托信息技术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全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六)谋创新,不断提升创客教育创新发展能力

要做好第一批“河南省中小学创客教育示范校”的评估验收工作,组织开发中小学创客教育和人工智能系列课程,依托大学研究优势建立三个创客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四个创客教育培训基地。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从创客空间、创客课程、创客活动、创客师资、创客文化等维度全面推进创客教育,形成良好的创客教育生态环境。

    四、主动担当、奋发有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当前,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历史节点上,电教系统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全省电教工作者要苦练内功,增强能力,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实好。

一是要突出一个“谋”字,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

谋事是做事的开始,成事的前提。谋定而后动,制止而有得。新的一年里,做好全省电教工作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围绕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围绕《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围绕教育事业中心工作去思考、去谋划,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完善主要领导负责制,切实把信息化工作作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要做好区域顶层设计,把信息化工作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从政策、经费、人员等层面去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二是要突出一个“学”字,在增强本领上下功夫

信息时代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以往。时代的发展给电教工作赋予了更高要求的历史使命,也意味着我们的工作面临新的考验。能力不是固有的,本领也不是天生的,必须切实加强学习。要学而深思、学而有得、学以致用,做到边学习、边思考,边受教、边提高,通过学习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善学者智,善学者强,善学者胜,只有持续学习、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拓宽视野、提升思维能力。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信息化事业所需要的各领域各方面的知识。要带着问题学习,对照遇到的问题找知识上的不足、找能力上的差距,通过学习缩小差距、补齐短板。

三是要突出一个“干”字,在干事创业上下功夫

好局面是拼出来的,好形势是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全省电教系统要保持昂扬向上、富有激情的工作状态,把所有心思凝聚到干事上,把全部本领用在发展上。干事创业要提高执行力。执行力就是竞争力、战斗力。没有执行力,无论战略蓝图多么宏伟、政策措施多么优惠,都将发挥不了实际作用。我们要坚决摒弃调门高、行动少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两面人”行为,用真心抓落实、用真劲抓落实。此外,还要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效率体现了作风,也体现了水平。“慢作为”也是歪风,是另一种形式的腐败。全省电教系统要切实增强紧迫感,拿出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的干劲,说了就算,定了就干,马上就办,立说立行,不拖、不等、不推,扎实落实每一项工作任务。今年,省教育厅将利用督导、通报、约谈等行政手段,加大对各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监督指导。

四是要突出一个“严”字,在从严治党上下功夫

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领导意识,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全省电教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要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任务,持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意见,紧盯“四风”问题新动向,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意识,为全省电教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同志们,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使命要有新作为。让我们牢记使命、迎接挑战、狠抓落实,为开创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局面,做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

 

 

>>相关文章